如何克服“一听就会,一做就废”

我是如何应用敏捷来培养孩子自驱力的?
2020年8月24日
重构:最容易落地的敏捷实践
2020年9月8日

学习敏捷、精益、OKR之类的方法和工具时,有一个公认的难题,那就是:

一听就会,一做就废

我们这些做培训老师呢,课程简介上往往“吹”的天花乱坠,带你实践,包你掌握,你来了听着感觉也挺热闹,收获满满一笔记本。回去实践就立刻发现很多细节问题无法解决,勉强做了俩月, 一地鸡毛、怨声载道。

现在流行的DevOps,Scrum,SAFe,精益生产,项目管理和OKR培训等等,基本都是这种情况(别的咱也不教,咱也不敢说)。行业内都默认通过了考试、获得了认证 并不代表有任何能力,甚至都不代表你对知识的理解到位了。想想挺有趣的,因为这些培训基本都是2-3天时间,人均费用在6K-2W。结果呢,倒不能说跟没来没区别,但也就仅强于没来吧。

有种观点认为,该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这些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,短期培训无法涵盖全面,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后续学习。但这个原因很次要。

因为每个合格的老师在2-3天的培训过程中除了背课文之外,还一定会穿插大量的实践,跟你讲一些常见的坑以及如何跳坑的细节。这些细节是回到项目中迅速上手的关键。“一做就废”,是因为听者把这些细节都扔掉了。因为我们的脑子在记忆的时候使用的是“划重点”模式,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参加过的一次培训,或者最近阅读过的一本书,残留在记忆里的是不是全是经过抽象和总结过的,不包含操作细节的“重点”?

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提了一个问题:“如何让客户/业务方配合团队实施敏捷? ”,我花了一些时间在weixin上跟他讨论,并把结果分享在公众号里。一共三千字左右,包含深层次的原因,以及非常具体的解决方案,甚至还提供了模版供操作。我们的讨论结束时,朋友发来了一段话:

三千字的操作,被朋友总结为短短的几十个字。倒不能说他总结错了,但是他回去整理了一下“价值”发给客户,大概率换来客户委婉的拒绝:“yes, but….”—客户不认可他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价值

这种事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师傅,我遇到过太多次了。好多学员来课上,或者跟我聊天,觉得老师讲的对,频频点头。然后回去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效果没多少。

我的这位朋友以为听懂了,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了“重点”,但实际上,真正的重点都被他扔掉了。因为“用价值说服”这个重点听起来很关键、很正确,但是操作成功的关键,则在于如何让“价值”有说服力的一些细节。

关于“如何让客户接受Scrum”这个话题我大概跟朋友讲了四个点:

1:客户不同意使用Scrum时,要用Scrum能给客户带来的真实“价值”说服客户。

2:什么样的价值是对客户有价值的。

3:当个人对价值的理解有局限或者盲点的情况下,如何调动群众共同总结出有说服力的价值。

4:一个有助于总结价值的模版。

针对“说服客户接受scrum”这个目标,大部分人的学习方式是优先记住1,因为它是“重点”或者叫“核心”。然而从快速达成目标的角度出发,四个知识点的记忆优先级是3>4>2>1。如果只记住了1而忽略了2、3、4,那么结果就一定是一通操作之后还原地打转,保不齐还要遭埋怨。但是如果记住2、3、4中的任意一点,并回去严格照着试了试,哪怕不知道1, 也一定能取得某种程度的进展。不信的话读者可以回去翻翻原文体验一下。

这就是以“实践”为目的的学习和以“应试”为目的的学习之间的区别。对前者来说,操作细节的价值大于理论的价值;对后者来说,理论的价值大于操作细节的价值。

我再举个例子,你可以不知道OKR的概念,但是你能做到”对齐价值“、”授权员工“、”消除评审时的不安全因素,实现双向沟通“中的任意一条,一样可以达到OKR的效果。相反,你也可能参加了好多次培训,看了好几本相关书籍,回来照样把OKR做成KPI;

你还可能不懂Scrum,但是你跟团队定期反思工作并持续做出改进,过了一两年你拥有了一个敏捷团队;你也可以把Scrum相关认证都拿一遍,但是仍然天天埋怨客户不敏捷,组织不敏捷,或者干脆说敏捷不适合你。

考试的时候,你答对了知识点就能得分。但是实践类的学科,人们不在乎你之前的学习过程,只有在你实施之后才会给你应得的分数

在工作场景中,人们不会因为你说的对,就按你说的做。他们会跟你说“yes,but…..”。最终你能不能取得实质的进展,不取决于你是不是记住了“重点”,而是看你记没记住如何解决“but”后面跟的那些个理由,这些技巧在老师的分享中可能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方法。

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中,如果只顾着“划重点”,不管这个重点是讲义里的粗体字,还是你自己根据自己理解而总结出来的,它一定会是抽象的结果,略去了很多操作的细节。而忽略操作细节,即使方向对了,仍然有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走很多弯路,碰的头破血流。

正确的做法是,如果老师看起来不太渣,那么当他给出可操作的方法时,你还是一字不差的记下来,照着去做一下先。别试图把理论和操作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再去指导工作。因为这些学科本身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个人很难在一两次培训中理解到位,所以自己的总结也有可能有偏差。你用它去指导工作,可不一做就废吗。

我认识一个特喜欢总结的人。每次大家讨论了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之后,他总喜欢站出来,一句话总结中心思想。一场讨论下来,他能站起来总结好几次。听起来他擅长抓住事物的重点或者本质,但我觉得被他一总结,就好像自己劳心费力包了个喷香的大肉包子,他把肉馅掏出来扔了喂狗,拿着包子皮沾沾自喜:“看!我把精华给大家提炼出来了”,每次都搞的我特沮丧,交往过几次后我都躲着他走。

逻辑思维之类的节目我很早就放弃了,因为他们只有观点,没有操作手册和避坑手册。这类节目粉丝众多,但有几个因为记住了节目中的观点,从此生活就变得比当下好了?人生不是应试,它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过程,在这类过程里,捷径是尽早弄懂当下的每一步怎么才能走好,走多了大道理自然也就懂了。反过来,只是道理懂挺多,未必能过好这一生。

在学习OKR,敏捷,DevOps、项目管理这、目标管理、人生管理之类以实践为目的的学科时,要想避免“一听就懂,一做就废”,尽快取得可见的成果,捷径有两条:

1:识别只有观点,只擅长讲理论的渣渣老师并绕开它们。

2:在学习的的时候,擅长聆听并记录细节,导出详细的动手计划。

你看,这两点也是抽象总结的“重点”。很多时候老师讲到这理,你就会频频点头,觉得自己有收获了,老师也可以收钱收的心安理得了。但你回去一做就废。因为怎么识别渣渣,怎么对抗应试教育养成的思维习惯,并且从老师160字/分钟的语速中记录下操作细节才是能给你带来价值的部分。

然而我今天的咖啡因额度已经用完了,没啥精神头写下去了。如果感兴趣操作细节,就转发帮此文阅读量本周内过3000,我下周我就聊一下。

拨打免费咨询电话 021-638099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