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学华为IPD,却学成了理想汽车?

为什么说业务敏捷性决定你的商业成就
2025年11月17日

“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,公司还是乱糟糟?”

“被寄予厚望的IPD,为何在明星企业理想汽车那里,反而‘水土不服’?”

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。

我们深入研究了华为的成功与理想汽车的“失败”,并结合金融等行业的实践,试图揭开一个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的秘密:学不会IPD,可能不是你的错。

从“打残”到“自宫”:理想汽车的“华为梦”为何破灭?

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,同期净亏损20.3亿元。

那一年,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AITO问界M7大获成功,让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他公开承认被“打残了”。

危机之下,理想做出了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决定:全面学习华为。目标是把灵活但松散的“游击队”,升级为纪律严明、战力强悍的“正规军”。

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像素级”模仿运动开始了。理想不仅引入了华为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流程,甚至连PBC(个人绩效承诺)这样严苛的绩效管理体系也一并照搬。

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238.5亿元,同比增长173.5%,这也让理想成为了国内首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。2023年,公司车辆毛利率21.5%,同比增加2.4个百分点,全年净利润118.1亿元,实现扭亏为盈.

然而,良药并未治病,反而成了毒药。

  • 官僚主义滋生:曾经引以为傲的敏捷反应速度,被冗长的审批流程所取代。
  • 内部摩擦加剧:严苛的KPI考核,导致销售团队为了短期业绩“内卷”,跨区抢单、恶性竞争。
  • 创新活力下降:员工疲于应付流程,而非专注于创造客户价值,曾经的创业激情被消磨殆尽。

终于,在2025年,理想汽车壮士断腕,宣布放弃PBC,回归更灵活的OKR,并对组织架构进行重组。

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:总营收为302亿元,同比下滑4.5%,环比增长16.7%。净利润为11亿元,同比下滑0.4%,环比增长69.6%。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,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5亿元,同比下滑2.3%,环比增长44.7%。

这场价值数千万的转型课,以“失败”告终。

问题出在哪?是IPD错了吗?还是华为的经验有问题?

都不是。是我们对IPD的理解,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
诊断IPD成败的唯一标准:你的“产品”在第几层?

IPD不是“万灵丹”,它是一个“放大器”。你强,它让你更强;你弱,它会放大你的弱点。

而决定你是“强”是“弱”的,是你对“产品”这个概念的理解,在你公司内部到底处于哪个层次。我们构建了一个“产品定义成熟度模型”来诊断这个问题。

产品定义成熟度模型

第一层:模糊层 (Ambiguous) – 如传统金融

  • 特征:“产品”是什么?说不清。它可能是一张信用卡、一份贷款合同、一项服务、一个临时的营销活动,也可能是一个手机App。没有清晰的生命周期,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“项目”。
  • 适用方法:在这一层,谈论IPD毫无意义。首要任务是建立基础的产品管理职能,开始用“产品思维”取代“项目思维”。

第二层:涌现层 (Emergent) – 如初创公司、理想汽车

  • 特征:“产品”是灵活的、可变的,需要通过快速迭代和市场反馈来“发现”和“定义”。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都在剧烈变化中。
  • 适用方法:敏捷 (Agile) 是这一层的原生方法论。目标是快速试错,找到Product-Market Fit。
  • IPD的角色:重量级的IPD流程在这一层是“毒药”。它会扼杀创新所必需的灵活性和速度。理想汽车的悲剧,就是用管理“第三层”的方法来硬套“第二层”的自己。

第三层:具象层 (Concrete) – 如华为、硬件制造业

  • 特征:“产品”是明确的、具体的物理实体。它有复杂的供应链、高昂的模具成本和极高的后期修改成本。商业模式稳定,目标是可预测、成规模地交付。
  • 适用方法:IPD 是这一层的最佳实践。它提供了管理复杂系统所必需的结构、纪律和跨部门协同能力。

核心洞察: 在引入任何方法论之前,先诊断你的“产品”在哪一层。用第三层的药,去治第一、第二层的病,必然会“水土不服”。

深度剖析:成功与失败的样本

A. 三级产品:华为如何将IPD打造成“印钞机”?

华为的成功,从来不仅仅是IPD的成功。IPD在华为之所以能成为“印钞机”,是因为它生长在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壤上。

我们总结了“启动IPD的3个前提+3项配套”

✅ 3个前提条件 (地基)

  • 坚定不移的最高层支持:IPD是“一把手”工程,需要领导者持续投入近十年的决心和资源。
  • 稳定且清晰的业务:IPD是用来“管理和放大成功”的,不是用来“寻找成功”的。
  • 雄厚的投资能力:IPD是对流程、工具和人的长期、巨额投资,没有捷径。

✅ 3项配套措施 (生态)

  • 客户为中心的文化:确保IPD这台强大的机器,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(市场)开炮。
  • 打破部门墙的协作文化:如果你的公司“筒仓林立”,IPD的跨部门团队(PDT)将形同虚设。
  • 匹配的激励机制:奖励团队的长期成功,而非个人的短期英雄主义。

B. 一二级产品:为什么IPD是金融业的“毒药”,理想的“紧箍咒”?

  • 对于金融业(一级):最大的挑战是连“产品”都定义不清。在风险、合规、法务等强大“后台”部门面前,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“产品经理”往往人微言轻。强行上马IPD,只会是流程空转。
  • 对于理想汽车(二级):最大的问题是“成本曲线错配”。硬件的修改成本是指数级增长的,所以IPD强调前期把事情做对。而软件的修改成本是相对平缓的,敏捷开发鼓励快速迭代。理想汽车用一个为硬件而生的重流程,锁死了自己作为软件密集型企业的最大优势——灵活性。

停止盲目学习!你的“IPD体质”健康自查手册

在决定是否“学习华为”之前,请诚实地回答以下问题:

产品定义:你能否用一句话,让全公司(从CEO到实习生)都明白你的“产品”是什么吗?

  • [ ] 1分(完全不能)[ ] 5分(完全可以)

领导力:你的CEO是否愿意,并有能力,为一场为期5-10年、不保证短期回报的组织变革持续投入?

  • [ ] 1分(完全不能)[ ] 5分(完全可以)

文化:当一个跨部门项目成功时,你的公司会奖励项目组,还是会奖励在其中“贡献突出”的某个部门领导?

  • [ ] 1分(后者)[ ] 5分(前者)

战略:你当前的核心任务是“寻找下一个增长点”,还是“规模化复制已验证的成功”?

  • [ ] 1分(前者)[ ] 5分(后者)

诊断结果: 如果你的总分低于15分,请立刻停止“像素级模仿华为”的危险想法。

结论:IPD的终极奥义——抄流程,不如抄思想

所有的方法论都是工具,而所有工具的本质,都是思想的凝结。

理想汽车的失败和华为的成功,共同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理:与其在流程的细节里挣扎,不如回到客户的价值里思考。

对于绝大多数非硬件、非巨头的企业而言,学习IPD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照搬它的流程、表单和评审点,而在于学习其三大核心思想精髓:

  • 市场导向:建立一个真正由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创新的机制。
  • 组合管理: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,去管理你的研发项目,确保资源投向最能产生回报的地方。
  • 跨界协同:建立一个能让业务、技术、市场、财务真正坐在一起,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协作机制。

先让思想落地,再让流程生根。

这,或许才是这堂价值千万的转型课,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智慧。

拨打免费咨询电话 021-638099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