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,公司还是乱糟糟?”
“被寄予厚望的IPD,为何在明星企业理想汽车那里,反而‘水土不服’?”
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。
我们深入研究了华为的成功与理想汽车的“失败”,并结合金融等行业的实践,试图揭开一个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的秘密:学不会IPD,可能不是你的错。
从“打残”到“自宫”:理想汽车的“华为梦”为何破灭?
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,同期净亏损20.3亿元。
那一年,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AITO问界M7大获成功,让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他公开承认被“打残了”。
危机之下,理想做出了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决定:全面学习华为。目标是把灵活但松散的“游击队”,升级为纪律严明、战力强悍的“正规军”。
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像素级”模仿运动开始了。理想不仅引入了华为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流程,甚至连PBC(个人绩效承诺)这样严苛的绩效管理体系也一并照搬。
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238.5亿元,同比增长173.5%,这也让理想成为了国内首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。2023年,公司车辆毛利率21.5%,同比增加2.4个百分点,全年净利润118.1亿元,实现扭亏为盈.
然而,良药并未治病,反而成了毒药。
终于,在2025年,理想汽车壮士断腕,宣布放弃PBC,回归更灵活的OKR,并对组织架构进行重组。
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:总营收为302亿元,同比下滑4.5%,环比增长16.7%。净利润为11亿元,同比下滑0.4%,环比增长69.6%。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,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5亿元,同比下滑2.3%,环比增长44.7%。
这场价值数千万的转型课,以“失败”告终。
问题出在哪?是IPD错了吗?还是华为的经验有问题?
都不是。是我们对IPD的理解,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诊断IPD成败的唯一标准:你的“产品”在第几层?
IPD不是“万灵丹”,它是一个“放大器”。你强,它让你更强;你弱,它会放大你的弱点。
而决定你是“强”是“弱”的,是你对“产品”这个概念的理解,在你公司内部到底处于哪个层次。我们构建了一个“产品定义成熟度模型”来诊断这个问题。

产品定义成熟度模型
目录
核心洞察: 在引入任何方法论之前,先诊断你的“产品”在哪一层。用第三层的药,去治第一、第二层的病,必然会“水土不服”。
深度剖析:成功与失败的样本
A. 三级产品:华为如何将IPD打造成“印钞机”?
华为的成功,从来不仅仅是IPD的成功。IPD在华为之所以能成为“印钞机”,是因为它生长在一片极其肥沃的土壤上。
我们总结了“启动IPD的3个前提+3项配套”:
✅ 3个前提条件 (地基)
✅ 3项配套措施 (生态)
停止盲目学习!你的“IPD体质”健康自查手册
在决定是否“学习华为”之前,请诚实地回答以下问题:
产品定义:你能否用一句话,让全公司(从CEO到实习生)都明白你的“产品”是什么吗?
领导力:你的CEO是否愿意,并有能力,为一场为期5-10年、不保证短期回报的组织变革持续投入?
文化:当一个跨部门项目成功时,你的公司会奖励项目组,还是会奖励在其中“贡献突出”的某个部门领导?
战略:你当前的核心任务是“寻找下一个增长点”,还是“规模化复制已验证的成功”?
诊断结果: 如果你的总分低于15分,请立刻停止“像素级模仿华为”的危险想法。
结论:IPD的终极奥义——抄流程,不如抄思想
所有的方法论都是工具,而所有工具的本质,都是思想的凝结。
理想汽车的失败和华为的成功,共同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理:与其在流程的细节里挣扎,不如回到客户的价值里思考。
对于绝大多数非硬件、非巨头的企业而言,学习IPD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照搬它的流程、表单和评审点,而在于学习其三大核心思想精髓:
先让思想落地,再让流程生根。
这,或许才是这堂价值千万的转型课,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智慧。